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2.“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叙述的是开元盛世时期 ( )
A. 经济繁荣,政局稳定 B. 重用酷吏,打击重臣
C. 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D. 整顿吏治,重用贤能
3.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
A B C D
4.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采邑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6.“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7.“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西汉的诸侯王 C.唐朝节度使 D.北宋的通判
8.(2021春·德保县期中)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B.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结束北宋与辽和西夏对峙的局面 D.削弱大官僚、大地主的势力
9.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10.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
A.宋金和议 B.辽宋和议 C.夏宋和议 D.金灭辽
11.如图是某同学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时制作的历史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北宋中期,一个大商人从四川到开封采购货物,他会携带的货币是( )
A.银子 B.交子 C.存折 D.支票
13.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品种 | 传入中国的时间 | 备注 |
玉米 | 16世纪 |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
番薯 | 16世纪 |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
马铃薯 | 17世纪清初 | 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
14.(2021·河东区一模)如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表格内容和所学 知识引进美洲的物种
A.解决了明清两朝的粮食问题 B.中外贸易扩大,加速了白银外流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丰富了食物品种,利于人口增殖
15.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②①③⑤④
16.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是( )
A.宣政院、伊犁将军 B.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
C.宣政院、驻藏大臣 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
17.大运河与长城像一个“人”字书写在中国大地上。这两大工程的共同点是( )
A.最后完工的时间相同 B.具有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
C.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18.“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丞相制度的废除 B.军机处的设立C.文字狱的兴起 D.东厂的设置
19.(2021·秦淮区一模)“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财力雄厚的富商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银两。”材料阐述的内容是()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盛唐气象 C.南宋的海外贸易 D.清朝前期的兴盛
20.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想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
闭关锁国
21.左图为我国的一部古典科技巨著,对它的正确评价是( )
A.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2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乾隆时期设置的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广大地区的是( )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护府C.伊犁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23.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均田免赋”口号是下列哪次农民起义中提出的?(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24.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 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
2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二、材料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20分;28题1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将下面中国历史某时期的年代标尺示意图补充完整。
材料一 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军灭陈,南北统一……
(1)A.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将对应内容填入即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2分)计算唐朝存在的时间。(2分)
材料二 1368年初,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城,称皇帝,建立明朝。
(3)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将对应内容填入即可,4分)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著名战役。(2分)
27.综合探究: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2分)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4分)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2分)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2分)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2分)
材料四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釆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2分)这个政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2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后来,他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了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材料四:
金瓶掣签制度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2分)
(2)请写出与松赞干布和亲的唐朝公主名字。(2分)
(3)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的机构是?(2分)
(4)材料四中清朝设金瓶掣签制度有何作用?(2分)乾隆帝之前的清朝皇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大运河的基本知识,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是向南,不经过永济渠,和扬州到余杭的江南河,只经过通济渠和邗沟。选择C。
2、A
解析:题干信息有农业丰收,商业繁荣 ,人们都不认识兵器了,反映了开元时期的经济繁荣,政局稳定。选择A。
3、D
解析:由题干中的“连筒灌小园”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车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到高处,便于灌溉故D正确。A是宋代的插秧工具秧马;B是唐代的耕作工具曲辕犁;C是汉代的生产工具耧车。故答案为:D。
4、C
解析:本题考察对科举制这一概之的理解和事握,根据所学知识,隋朝时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人才的制度是隋场帝创立的科举制度唐朝得到善,科举制时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拔官吏的制度,A,B,D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C。
5、A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方镇”是指藩镇,可知反映的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A符合题意;官专权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合题意;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无法生存,发动了黄巢起义,C不合题意。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军,他深刻地体会到唐末五代时期将军兵权过重的危害,所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宋朝长久的统治,在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将领的兵权,故答案是C。
7、A
解析:材料中“故常与知州争权”,可以看出这是宋太祖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中央的措施。故选D。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三个方面的措施,在削实权方面,设置通判监察地方官员。ABC三项说的是秦朝、西汉和唐朝明显错误。
8、A
解析: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答案选A。
9、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因此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0、A
解析:根据题干“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判断为宋金和议。故答案选A。
11、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故①项表述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故②项表述正确;秦汉时期,南方经济尚未得到开发,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故③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故④项表述正确;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1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中期,一个大商人从四川到开封采购货物,他会携带的货币是交子,故答案选B。
13、A
解析:培根所说的这三种东西少数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其中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中就有记载,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代广泛用于战争,所以第二种发明应该是火药。故选A。
14、D
解析: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丰富了食物品种,有利于人口增殖。故选项D符合题意。
15、D
解析:题目考查诗词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排序。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朝开元盛世;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赞誉的是秦朝统一;③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南宋陆游的诗作;④封侯非我意,但原海波平是明朝戚继光的名言;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对铁木真的评价。②①③⑤④故选D。16、C
解析:本题考查中央政权对西藏的管辖。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藏。故C项符合题意,选C。
17、D
解析:根据题干大运河与长城像一个“人”字书在中国大地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大工程的共同点是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越性。最后完工的时间相同错误,它们不是同一时代的;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适合长城。两端的地点相同,表述错误。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18、A
解析:明内代皇帝朱元璋在废容除了宰相制度之后,由于繁重的政务使其无法承担,于是其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帮助他协理秦章,故A正确。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排除BCD均与殿阁大学士无关,排除。故选:A
19、D
解析:“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财力雄厚的富商,资财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银两。“材料阐述的内容是清朝前期的兴盛。在清朝前期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选:D
20、C
解析:17、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追求自由、平等,我国正处在清朝统治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人们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这一时代,闭关锁国不是思想统治的措施。所以答案选C。21、A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选:A
22、A
解析:清乾隆皇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故选A。
23、C
解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故选C。
24、D
解析: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在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故选D。
25、B
解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日益平民化趋势,主要是因为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适应市民阶层精神文化的需要,B符合题意;A发生在近代中国;C到后来不利于文化的发展。D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故选B。
26、(1)A:贞观之治;B:安史之乱;C:唐朝灭亡。
-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289年。
- D:郑和下西洋;E:郑成功收复台湾。
(4)台州大捷。
27、(1)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拥有丰厚的文化。(任答一点即可) 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2)指南针的发明。市舶司。
(3)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奇珍。第一次出发的时间:1405年。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答不全不得分)
(4)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任答两点即可)
28、(1)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2)文成公主。(3)宣政院。
(4)有效的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关于作者